【胶东在线】更立潮头沐“春风”——黄渤海新区打造现代化税收营商环境新高地

发布日期:2023-03-21 来源:烟台市税务局 字号:[] [] [] 【打印本页】

连续四年兑现各类税费优惠超100亿元,连续三年推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营商环境“纳税”指标长期位居全市第一……在烟台黄渤海新区,面对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要求,如何下好“先手棋”、打造“新优势”、融入“新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国家税务总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正奋力探索一条“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数据显示,烟台黄渤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5.1%,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2%;开复工项目125个、总投资1520亿元;推出16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全省第一,获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海天辽阔,风劲帆满。在八角湾,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区内外上市公司及优秀企业纷纷落户,总部办公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更西边,高铁西站主体封顶开启“高铁时代”,通天达海的优势持续释放。

2023年是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目标的冲刺之年,黄渤海新区当作出最大贡献。闻令而动、听令疾行,一片火热的图景在徐徐展开。“我们将聚力全面、准确、快速兑现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大力拓展‘税务+’的税费金融服务网格,服务保障供应链产业链体系稳固发展,打造‘优无止境’的税收营商环境。”国家税务总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普照说。

让创新发展更出彩,唯实干能担天下先。近年来,新区税务部门坚持惠企利民、融合发展、务实创新、服务大局,有效贯通政策落实、监管服务和制度创新,把“税力量”转化为支持产业、惠及群众的源头活水。

唯创新者胜 产业的筋骨愈发强健

从年产300吨的氨纶小厂发展至“中国化纤行业竞争力前十强”,从只能生产氨纶单一产品到业务横跨高性能纤维、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泰和新材趟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受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冲击,不少企业陷入困顿,但泰和新材却逆风前行、承压而上,靠的就是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企业财务经理曲平说。近年来,泰和新材荣获3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突破十余项国外“卡脖子”技术,主导产品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产能一直保持全国领先,营收规模三年翻番。

泰和新材总会计师顾裕梅表示,“近些年的各项税费支撑政策越来越给力,不仅能够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方面的优惠,在购置设备器具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方面也获益良多。”据了解,仅在2022年,泰和新材即获取留抵退税1600余万元,实现出口退税超5000万元。政策盘活资金,科技创新有了更大底气。“设备配套和人员激励一定是优先保证的,我们把这部分资金全部投入到上设备、奖先进中,让鼓励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导向。”顾裕梅告诉记者。

攻克ADC药物定点偶联技术,建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ADC药物关键技术平台,荣昌生物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突破让国内“药圈”震动。“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对荣昌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助力,各项支持政策都能第一时间送到我们手上。在未来,荣昌也会在本土创新之路上坚持走下去,让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荣昌生物财务总监魏建良说。2022年,荣昌生物累计获得留抵退税达1.79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4.39亿元,这些“真金白银”式的支持让企业在不断推进更加广泛的临床研发,丰富产品管线中更具信心。

鼓励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黄渤海新区已经看到成效。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流载体在此布局,累计拥有375个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82个,初步形成了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唯开放者胜 出海的步伐愈发稳健

不断挖掘自贸创新资源,持续激活综合保税区、中韩产业园等战略优势,东北亚陆海联动枢纽作用日益突出,黄渤海新区正向世界张开更大的怀抱。

烟台金鹏矿业机械有限公司是新区“走出去”业务较多企业,其矿山设备远销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近年来,在区税务局辅导下先后在亚美尼亚、俄罗斯等国家享受了协定待遇减免。2022年底,金鹏矿业与印尼某公司签订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安装合同,合同总金额近3000万美元。在详细了解企业该海外项目的实施过程、方式和持续时间等信息后,区税务局为该公司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并指导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尼西亚政府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的常设机构和营业利润条款享受两国税收协定待遇,免于在印度尼西亚征税1900余万元。

“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金鹏矿业有了更足的底气参与国际竞争,相信在未来,我们生产矿机将在全球更多国家的矿山上轰鸣。”烟台金鹏矿业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于燕激动地说。

春节一过,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的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厂区内又运转起来,一台台挖掘机、叉车从生产车间下线,远赴亚非欧各地。斗山工程机械是韩国机械产业的先锋,自1994年进军中国以来,在华挖掘机累计销量突破20万台,在生产制造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主要产品远销欧洲、中东、南美等地区。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不断稳固,斗山对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有着更大的信心。”斗山机械税务部负责人白智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伴随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斗山机械主要面向的基建和采矿行业逐渐回暖,一个个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产装配和技术调试。“目前生产部门的运转处在一个比较紧凑的节奏上,各项原料、配件的采购一刻也不能放松。”生产的扩大势必对资金链产生一定考验,当记者问到出口退税的办理效率时,白智伟表示:“现在的出口退税效率为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去年以来,斗山办理的出口退税已经实现‘当天申报、当天退税’,税款到账时间最迟也不超过两天,为我们及时补足了现金流。”据了解,斗山机械在2022年实现出口退税超1.7亿元,获得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款1000余万元,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强占国际市场竞争先机提供了很大助力。

来自韩国的现代斗山工程机械中国区财务总监李憬民对新区税收营商环境评价颇高:“我们斗山公司来到中国近30年,这期间一直得到了税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的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努力把企业做的更好,也希望能够继续得到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

唯实干者胜 服务的措施愈发充实

走进烟台东星集团厂区,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与古朴的园区建筑相映成趣。“东星前身是三线军工厂,上世纪80年后期开展经历军转民及跨省搬迁,一路上都在辗转中发展。”东星集团董事长于大伟介绍。

“特钢不特、精钢不精,过去很多关键部件只能进口。”于大伟说。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把企业难题转化为高效研究课题,实现双边受益。

2022年8月,东星集团与中科院兰化所举行《永磁材料与精工制造技术中心共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引入了一位长江学者的“外脑”;同年11月,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把科研与人才的轨道实现互通。今年,东星在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研发中实现新突破,降本提质有了显著改观。除了稀土磁材,东星在汽车配套、高端工程机械零部件等领域均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业务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

研发投入加大,产品管线增加,效益不断好转,而财务工作却面对新难题。“去年以来,我们在研发费用归集核算方面一直比较紧张,生怕有错漏。”为了准确核算全年研发费用,东星集团财务负责人吴玉敏已经连续加了好几次班。“有时候做数据统计,不知不觉就干到晚上8点以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几次下来我都不好意思了。”吴玉敏说。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新区税务部门组建“税收专家顾问团”,到东星实地“把脉问诊”,为企业在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上出谋划策,确保企业在政策范围内充分享惠。“税务部门‘一对一’的政策辅导让我们更好地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也切实解决了涉税方面的后顾之忧。相信在今年,东星能够轻装上阵,取得更好的成绩。”公司董事长于大伟信心满怀。

“年内再推出2个以上省级创新项目,助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拿出更多精力和资源聚焦到政策落实和服务升级的工作中,为黄渤海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税务智慧和税务力量。”国家税务总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普照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